《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与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共研高原医学团体标准——聚焦高海拔地区健康事业 推动医工融合创新发展
2025年4月10日,《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率团队成员到访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双方就“高原反应危险等级团体标准”的制定与科研合作展开深度交流。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贺铭、院长阳小飞、副院长陆雪松及谢勤岚老师参加会议,共同探讨高原医学研究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会议伊始,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贺铭对金东社长一行的到访致以诚挚欢迎,并强调:“高原健康问题事关边疆民生福祉,此次合作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介绍了杂志社的发展历程、行业学会及协会资源,重点提及在高原医学领域主办的学术活动与技术积淀,表示将为标准制定提供扎实支撑。
随后,双方围绕“建立高原反应危险等级团体标准”的科研路径与社会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院长阳小飞指出:“当前我国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评估体系。该标准的建立不仅能指导个体健康防护与应急救援,还可为高原地区医疗资源配置、公共健康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是‘医工融合,志惠民生’院训的生动实践。”他明确表示,项目将整合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的行业影响力协同,推动标准申报成为国家级行业规范。
最后,阳院长在总结中强调,此次合作是学院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里程碑。希望未来双方可以拓展合作维度,以科技之力缩小区域健康差距,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次会谈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图为双方进行会议讨论
合影人员分别是:王广祥、王亚男、郭丽丽、贺铭书记、金东社长、阳小飞院长、谢勤岚教授、陆雪松副院长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立的生物磁学研究所。自生物磁学研究起始,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通过长期的建设,学院形成了符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师资队伍,其中60%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拥有医学信息处理与肿瘤诊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认知科学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医疗仪器、虚拟仪器、学生创新设计等专业实验室,并购置128导脑功能成像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双通道膜片钳系统等一批国际先进设备,形成膜离子通道结构、功能及生理建模、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视觉认知计算与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等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满足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5年来,学院在脑启发式人体动作检测与识别计算模型及其应用、基于视觉皮层信息处理机制的行人检测与行为识别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项目17项,承担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0项。